1.“看病+养老”需求巨大
目前,中国“医养结合”形式多样,除养老院向医院延伸的模式外,医院向养老延伸也是一种尝试。
在河北仁爱老年公寓看到,两人间的房间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进行呼叫。
“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有的老同事就一直辗转各大医院。我们年纪大了不想在各个医院来回跑,也折腾不起,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张建廷说:“这里的环境好,服务周到,哪里不舒服一按铃就有医生过来,住的特别舒服,儿女也放心。”
关于医养结合具体运营方式,据介绍,该老年公寓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即入院老人需要疾病诊疗,进入“老年科住院病人”信息系统,按照“医保住院”管理路径进行住院管理。“养”即为“托老”模式,进入“老年护理院”信息系统,享受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不纳入医保报销。“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更换,无须搬移床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医疗、保健、康复及治疗问题越来越凸显,医养结合需求较大。
据调研,深度老龄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最显著的基本省情,并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阶段,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急剧增加。
2.“身份”难界定沦为“三不管”
据了解,医养结合长期照护体系的构建是对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医养结合受到社会各界欢迎,但作为集“养、医、护”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其在实践推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医养结合机构“身份”难界定。“医养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
另一方面,闲置资源利用问题也引发关注。河北仁爱养老集团领导说,医养结合这个产业是个大方向,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民政、人社医保、卫生等各部门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国家探索这条路,是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就医难,二是养老难,所以医养结合非常急迫。但现实情况是,大量高端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被闲置,这些闲置的资源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目前,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
不仅如此,“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医养结合的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部门,容易造成扯皮和“三不管”。一位基层民政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民政部门是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护理的业务管理单位,卫生部门负责监管护理的质量和卫生资质的审核,医保部门负责核定医保报销的准入和报销标准,“各管一摊”,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护理机构,居家医疗护理四块资源互不连通。
以评估标准为例,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各有一套护理等级分级制度,卫生部门的标准以身体健康水平为基准判断进护理院,民政的标准以生活照护水平为基准判断进养老院,对不同水平的老人进入不同的轮候区,这就造成了同一名老人,按照不同的体系进行评估后,进入不同的机构享受的待遇是不同的。
此外,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缺失也严重影响“医养结合”的发展。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当前老年护理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不熟悉。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岁至50岁的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血液普遍缺乏。
来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只有十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
3.望国家明确医养结合发展方向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家庭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受访人士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拓宽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既然前途一片光明,破解当前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成为当务之急。”业内人士呼吁,应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养老和医疗机构之间的“绿色通道”。希望国家能明确是否提倡、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明确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并予以支持。在护理、医疗、病人准入等方面,国家应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此外,在所有的医疗网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和信息实时共享,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信息打通。
针对一些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医疗安全问题,一些基层工作者提出,应当加强立法,在法律上做出相应规定,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不可知的风险。包括被儿女弃养老人资金怎么解决,对子女如何追究责任。
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需长期住院,医疗、护理费用都要考虑,而在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下,往往承担不起高昂费用。为此,应完善相关医保制度,尤其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从医保制度上对医养结合进行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医养结合顺利运行。
受访人士建议,国家应建立养老产业基金,专门用于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制定政策,可以采取增加工资补贴的办法,鼓励更多医疗技术人员到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工作。政府在医保上,要加大门诊统筹的额度。
“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学者建议,完善养老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和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分层、分阶段,应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同时提高分布在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护水平,也可将“4050”人员培训为护理员,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