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问题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某附属医院副院长谈起该院“医养结合”项目目前遇到的困难时说。在他看来,这也是全国其他“医办养”项目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好在通过各种支持政策的研究,井中旭的困扰正慢慢得到解决。
“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各种养老政策,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还有中医药管理部门也在一起帮我们想办法。”目前,负责项目资金研究的他正在研究国家第一批专项建设债券支持项目。
“医养结合”要迈几道坎
由于涉及多个领域,医养结合项目的“隐形门槛”多,记者发现,目前不少地区中医医疗资源辐射养老机构困难较大,具体表现为医保对接难、资金筹措难、相关中医人才短缺三个方面。
医保能否让“老有所医”更有保障
多部门解决医保难题
世界中联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国华表示,“医养结合”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或孤立的点,需要整合老年病、养生、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专家和资源,以中医药养老服务为主,从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推进“医养一体化”发展。
而医保正是“医养结合”这个综合体系中绕不开的瓶颈。
国家政策导向医养融合发展,配套服务寻求落地路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高度,从学会联合的角度,打破医疗、养老之间的分割,统筹解决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院压床,医保预算支出压力大、过度医疗、套保现象严重等问题。
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医保保障机制。江苏睢宁县副县长于林惠介绍,江苏睢宁的中医医养结合项目,下一步打算积极协调医保、农合、民政和财政等部门的政策支持,尤其对部分失能及半失能人员的住院报销问题及养老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如今“医、养、护”的养老模式,不但需要满足老人就地看病的需求,还要满足老人报销的需求。例如在重庆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居住的老人可享受住院报销、刷医保卡等,可以大大减轻老人的后顾之忧,减轻了经济负担。
黑龙江大庆市社保部门也通过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加强老年人医疗保障。大庆市卫生局局长康立权表示,2014年在大庆油田无陪老年关怀医院住院的老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高达87%,其中有48%的老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性病。很多老人病情重且复杂,住院时间长,费用也相对较高。对此,李莉建议对实施医养服务的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结算方式,在对患者第一诊断执行单病种定额结算的同时对第二诊断、第三诊断按相应比例结算。同时因为有比例的约束并且通过加强监督审核,在保障老人医疗的同时也不会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
资金筹措不仅是“钱”的问题
寻觅不同渠道融资方式
有人认为“医办养”这一模式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二次创业,这话一点不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某附属医院的项目一期工程目前已投入4000多万元,该院院长也在考虑之后能否引进民营资本,实行更加灵活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或者以养老院贷款,自行建设,以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个20亿元左右的大投入,不能只靠国家、省政府、以及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的支持,我们也要考虑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
然而,引入社会资本也并非一帆风顺。
井中旭介绍,项目进行之初他先期接触了一个愿意投资的社会资本,然而该社会资本期待一个比较快速的投入和产出,希望能一次性将整个项目建成。
“这与我们的定位不符,我们对于项目的定位是循序渐进,希望分批分期建设,4至5年完成”,井中旭介绍,因为只有等到第一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之后才能看到实际效果,是否会造成床位的空置,还有待实践去验证。“这是一个医疗机构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他这样说。
但是引入社会资本的问题还在继续探讨,据了解,目前,黑龙江已经出台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相关政策,其中明确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介入健康养老产业,为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
中医人才缺乏是瓶颈
要“输血”更要“造血”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余家,仅有半数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据测算,我国目前需要1000万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但从业人员仅22万,经过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且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特别是中医背景的专业人才很匮乏。
相对应的是,中医兴办的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需求旺盛,亟需平台和接口。养老服务人员的缺口巨大,培训体系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进程的瓶颈性因素。
对此,黑龙江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学军建议,可以通过建立中医药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护理人员中医药技能培训,推广中医药健康养老知识和产品。
王学军表示,黑龙江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轮岗,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和推荐评优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而在前一段时间进行的北京中医医养结合改革中,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专门派驻中医实力雄厚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团队入驻试点北京长安中西医结合医院。
与人社部门合作成为了医养结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突破口。大庆市卫生局副局长李莉表示,该市还通过人社部门牵头开展养老护理员,包括中医护理员培训。李莉说,目前大庆养老护理员明显缺乏,而且还存在“两大三低”现象,即养老服务从业者年龄偏大、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学历低、技能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为加强生活护理人员的储备,保障医养结合机构可持续发展,该市卫生局积极推进由人社部门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
链接用医养结合破解“老有所养”难题
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带来“老有所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近日召开双周座谈会,就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为解决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良好思路。
通俗地说,“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
这一模式见诸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而这次双周座谈会上,委员们向俞正声主席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一步提出,推动医养结合进社区,这是医养结合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建议可谓对当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现象对症下药。
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此外,老年慢性病康复时间长,往往是治疗结束而护理、康复未结束,许多患病老人为了以防万一,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占床严重,使得大医院一床难求,真正需要住院的人反而住不进来。
对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破解养老与医疗体系分离的难题。
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发改委等9个部门联合出台通知,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其显著特点就是力推恭和苑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全部具备医疗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其方式可以多样,一是内设医务室或引入周边医疗机构分支机构医疗服务,二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独立设置康复医院等,三是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入住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
此外,在江苏,政府提出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到2020年,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设立适合老年人的康复场所。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各地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由于医院缺乏合作动力,医保政策还不完善,以及民政、卫生、医保各部门多头管理等原因,“医疗资源辐射养老机构”还远未实现实质性突破。
因此,此次参加双周座谈会的委员们提出,要制定适合的标准、进行相应的建设,同时要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此外,单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能解决养老问题,必须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
有与会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多年来,中国养老服务机构一直面临公立养老院难进、私立机构价格偏高的局面,这恰恰反映了养老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拓宽资源配置渠道,推动建立市场化养老机制。
委员们还提出,要落实好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府购买、商业保险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办养老护理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产品。
记者注意到,俞正声主席主持的本次双周座谈会上,很多委员多年来一直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建言献策。座谈会之前,农工党中央和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还组织部分委员到北京、山东、海南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座谈会的召开,使这些意见和调研成果得到了集中汇聚呈现。民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与委员互动交流,这也有助于各种良策更快转化为政府部门的实际落实,早日破解“老有所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