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18日,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发改委等9个委办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要求北京市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即400余家养老机构可通过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设立医务室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与医疗机构合作开辟绿色就诊通道等方式开展。
然而时隔近一年,医养结合的进展并不迅速。截至目前本市具备医保定点资质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有50多家,和去年相比只多了十几家,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医养结合的有100多家,仍有200多家并未实现医养结合。记者调查发现,执照难办、医生难招、地儿难找等多种原因,让养老机构在实现医养结合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个案113个老人每天服药百余种
用药难管理
70岁的关奶奶住在西城区一家开办多年的民办养老院,整洁的房间、护理员细致周到的服务、可口的饭菜,这些都让关奶奶很满意。但因为患有糖尿病,关奶奶不得不长年服药,“你瞧瞧,这些都是我的药。”关奶奶拉开房间的一个柜门,里面被各种药品塞得满满当当的。“闺女每两个礼拜都得跑到我的医保定点医院取药,有时候我也挺心疼她,本来工作就忙,每礼拜还得惦记着给我开药。”关奶奶的护理员也接过话茬,“是啊,开的药太多了,有时候我就能发现几个过期的,还得赶紧提醒她。”
老人的服药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这家养老院的负责人。“我们做过统计,整个养老院有113位老人每天需要口服药品,这些药品的种类高达100多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养老院不具备医保定点资质,因此老人们只能依靠子女或亲戚送药上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药品积攒过多,容易过期,从养老院的角度也不好管理老人的服药情况。“如果我们养老院也有自己的医务室或者医保定点,老人们可以直接从养老院开药,还能走医保,我们也可以统一掌握老人们的用药情况。”其实,这家养老院一直在申请医务室的行医执照以及医保定点资质,但这个过程困难重重。
探因医养结合不能一味套用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医养结合在现有养老机构难开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政策有些“一刀切”,比如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套用医院的标准来要求养老机构,让养老机构着实“为难”。养老机构则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专门针对“医养结合”的一些适用政策,而不是一味套用。
另外,从政策层面看,很多政策难以落地跟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有关系。比如,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委主管,医疗事业由卫生部门主管,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困难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难申请这家养老院一楼的角落里,有一间挂着“医务室”的小屋,屋里的摆设和普通医务室并无两样,但因为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间小屋几乎形同虚设,只能为老人们测测血压血糖,而整家养老院仅有的那位具备中医执业许可的工作人员,也只能为老人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医药指导,“说白了就是拉肚子这样的小毛病,没有许可证,根本不能行医。”负责人说,养老院一直想申请执照,在医务室开个内科,为老人解决常规的看病和用药问题。然而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对于一家民办养老院来说,从规格和面积上,就有点儿“为难”。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时需要满足医务室的功能分区等硬件要求,“比如诊室得分类,要有抢救室、处置室、治疗室、消毒间等等,可对于我们这个规模并不大的养老院来说,还真是有点儿为难。”负责人说,为了满足硬件要求,养老院“咬咬牙”腾出了3间老人居住的房间,设置了几个功能室,目前正在等待相关部门的审批。
困难2:医保定点资质难申请“其实我们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主要目的,除了可以给老人治疗常规疾病,还能开出医保药品,但是申请医保定点资质,又是一大难题。”这位负责人说,其实养老院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申请医保定点资质了,但相关部门迟迟没有批准。幸运的是,该家养老院去年10月被列入本市特批医保定点资质的名录中,要经过申报材料、察验现场、接受公示以及审批等一系列复杂的手续,然而直到本月,该养老院还没有收到回复。“从去年10月到现在已经8个多月了,我们也理解审批一个医保定点资质要非常谨慎,但这时间的确有点儿长,医保定点资质申请不下来,老人们取药就得往医院跑,实在太麻烦了。”
困难3:条件适合的医生难聘请负责人告诉记者,就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办好了、医保定点也申请成功了,但养老院这样的机构中,很少有大夫愿意来。“每天面对老年患者,来这里应聘的医生首先要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我们可不敢让‘生瓜蛋子’给老人看病。”
然而有经验的医生在工资方面的要求就会高些,养老院很难负担,另一方面,作为医生都希望有经验丰富的导师带着,慢慢考取职称,晋升级别,然而这在养老院里很难实现。另外,从就诊患者数量、开药数量等方面核算,养老院里的医生收入也远不能和正规医院的医生相比。